拖拉機產業是一個國家農機產業的支柱,拖拉機強民族農機工業才能強,從農機購置補貼系統得知國內拖拉機行業年產值約300-350億元,是國內農機行業第一大品類,目前整機企業超過200家,零部件企業有上萬家,直接或間接從業者有上百萬,舉足輕重;另一方面拖拉機是很多農機具的動力源,拖拉機也是風向標,拖拉機走向決定著農機行業的整體走向,拖拉機與農機產業的發展方向呈現正相關的關系,研究拖拉機行業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農機大行業,那么2021年的拖拉機行業將如何發展呢?
一、2020年,意料之中的混亂,意料之外的繁榮
實事求是的講,從2019年年底到2020年前五個月,幾乎沒有人看好拖拉機,不過年前愁的是需求不足存貨賣不出去,年后1-5月愁的供應鏈斷裂新產品生產不出來。
天無絕人之路,進入6月份之后整個行業峰回路轉,市場需求驟然增加,之后拖拉機行業全面回暖,在10月份,由于黑龍江應對自然災害推出了大力度的雙補政策,給本已沸騰的行業又澆了一瓢油,隨后出現了罕見的淡季旺銷的非理性繁榮,行業的高溫狀態一直持續到12月底。
這是意料之外的繁榮,據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系統的數據推斷,2020年國內拖拉機行業全年實現有效銷量超過27萬臺,絕大多數企業把往年積壓的庫存一掃而光,“蘿卜快了不洗泥”,有問題、帶病的機器也一并打包出售了。
意料之外的繁榮伴隨著的是意料之中的混亂,需求量的驟然增加,再加上多年未見的雙補,讓一些嗅覺靈敏的人尋著血腥味加入了這場饕鬄盛宴。
筆者10月份在寧波、濰坊調研時發現,短短五六個月新增了十五家左右的大中型拖拉機生產企業,雖然都是最簡單的臨時組裝車間,但是產品全部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且基本上全部貨發東北黑龍江,在11月份的青島全國會上驗證了筆者的判斷,展會上出現了大量的新面孔,并且還有江蘇迪瑪馳等重量級的跨界黑馬,拖拉機行業進一步離散,行業迎來更加混亂,更加暗黑年代。
二、2021年,千帆競技,百舸爭流,問拖拉機江湖誰主沉浮?
凡是過往,皆是序章!2020年是行業起底回暖,抑或是回光返照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2021年會怎么樣,因為只有看清了遠方的星辰大海,才能走好腳下的路,那么2021年的拖拉機行業究竟會如何發展呢?
筆者試著給大家做一些粗線條的預測。
1、行業會“大江歌罷掉頭東”還是一路高歌?
國內的農機行情由于受中美貿易戰、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補貼政策等不確定或突發性的外部因素的影響,時常會有大起大落的特點,這給我們判斷行業趨勢增添了難度,所以并不能用純市場化的思維、理性的工具去分析,要想真正把握行業的趨勢就要掌握第一性原理,筆者認為農機的第一性原理有兩個,一是糧價,二是種植面積的增減。
2021年的糧價上漲是大概率,至少會穩定在較高的水平。糧價上漲將會激發農戶種植積極性,同時會吸引資本下鄉。
糧價的上漲和種植面積的增加受兩種力量的推動。
其一是國家農業政策,可以肯定的講,國家對農業政策更加積極,甚至在疫情之下會出臺較激進的產業政策,所以在政策層面會支持糧價穩中有升;其二,2015年開始“鐮刀彎”地區5000萬畝的玉米調減、2018年1000萬畝水稻調減已經達到了去庫存和結構優化的兩大效果,目前玉米不但庫存不足,而且進入補庫周期,水稻和小麥雖然處于安全庫存,但是仍不足以滿足國家應對全球化疫情危機和應對國際糧食貿易不確定性的心理預期,所以后期會鼓勵增加主糧作物種植面積,鼓勵多種糧食。
預測2021年的拖拉機行業的走勢,要撥開重重迷霧,過濾掉非重點要素。只要糧價保持穩定或穩定上升,種植面積就會恢復性增長,雖然可能會出現玉米種植面積增加,水稻和大豆減少等現象,但也只是結構化變化,整體上看2021年糧食種植面積會增加,。
只要這個第一性原理成立,2021年拖拉機行情就不會差,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補貼政策,但補貼政策也是結構化的調整,并不會改變拖拉機行業的整體走勢,筆者對認為2021年拖拉機行情是穩定向上。
2、補貼政策如何變化?補貼對行業影響幾何?
拖拉機行業的需求走勢,長期或宏觀上要看糧價和種植面積,短期和中觀上要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毫不夸張的說補貼政策可以在一夜之間讓拖拉機行業一飛沖天,但也可以在一夜之間讓拖拉機行業掉入谷底。
無形之手對市場的調節是有規律可尋且緩慢的,而有形之手是無規律可尋且立桿見影,很明顯國家產業政策決定著市場走勢,必須研究政策和尊重政策。
拖拉機行業都很關注2021年的補貼政策,且悲觀的情緒大于樂觀情緒,始作俑者是11月底黑龍江農墾、黑龍江、青海、安徽、甘肅等省緊急大幅度調低了拖拉機產品的單機補貼額度,有人解讀這是2021年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調減或打壓拖拉機補貼的危險信號,為即將出臺的2021-2023年補貼政策鋪底,但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筆者認為黑龍江農墾、黑龍江省大幅度調低拖拉機單機補貼額度是對雙補政策的一種糾偏,同時對越燒越旺的虛火上澆一盆冷水,給失去理智的生產企業和經銷商醒醒神,同時給市場降降溫,校枉必須要過正,所以地方政策就會力度在一點,雖然有些省份見風使舵也跟著調整,但畢竟有更多的省份沒有調整。
其實以上幾個省份,指揮部機單機補貼本來就是虛高的,記得2019年山東、河北、安徽,包括新疆自治區在內的十幾個省進行過一輪拖拉機補貼額度的調整,有力的抑制市場的非理性和打擊了“大馬拉小車”現象,所以本次黑龍江等省的事實上是遲到的政策糾偏,不能理解為政策將變的信號。
其三,2021年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針對拖拉機產品肯定是要調整的,這是無庸質疑的,但是補貼政策調的是結構,而不是打壓或抑制行業發展,筆者判斷政策的主線將是“鼓勵發展、整體穩定、促進規范、結構優化”。
拖拉機行業是農機行業引擎,引擎不能息火,補貼政策會一直支持和鼓勵,并且讓這個引擎的動力更足,但是為了保持引擎的更健康發展,就會優化和升級。
2021年拖拉機補貼政策最大的變化應該是“結構優化”,筆者預測180馬力及以上重型拖拉機機械換擋機型會補貼額會降低,但動力換向、動力換擋、CVT傳動、帶前裝自動導航設備的拖拉機、無人駕駛等技術含量高、高效率的機型單機補貼額會提高,100馬力以下中型拖拉機補貼額不會減少,一些量大面方的馬力段還有可能會增加補貼,另外地方上會有更大的自主權,有一些地方會對小功率拖拉機取消補貼,有一些省會對果園拖拉機、山地拖拉機等細分品類加大補貼,整體上判斷是結構優化、差別化和更有針對性,這本來就是后補貼時代應用的特征,企業應該提前適應而非恐慌。
企業應該適應和迎合補貼政策,假如補貼政策抑制大馬力和功率虛標的重型拖拉機,企業就應該快速轉向中小功率的拖拉機和細分需求,筆者預計2021年180-230馬力重型拖拉機會受到抑制,而100馬力及以下的中輪拖又將迎來新一輪的繁榮,這就是國產補貼市場典型的熱點輪動現象。
表:2020年12月黑龍江農墾系統拖拉機補貼額度調整
3、“叢林化”狀態進一步惡化還是秩序重建?
拖拉機行業可能是競爭最激烈的行業,2010年到2020年10年間,整機企業增加了130多家,整個行業呈現出典型的“叢林化”的競爭格局。
2010年之前還是“多寡頭”的競爭格局,行業前5名市場占有率加起來超過75%,基本上符合20:80原則,行業有競爭但是也有秩序,但是2020年,行業前5加起來市場占有率已經不到50%,整個行業明顯的處于離散的“叢林化”狀態,這種競爭狀態最大的問題是“劣幣驅逐良幣”,價格戰還是最膚淺的手段,為了生存企業會有很多無底線的手段。
“叢林化”狀態進一步惡化還是重建秩序?這取決于政策導向和行業利潤空間。
通過對補貼政策的分析,可以預見2021年政策會鼓勵有序、公平的競爭,但是會打擊“大馬拉小車”等邊緣化、打擦邊球的行為,可以肯定的說機會主義者生存的土壤和空間會急劇縮小,2021年新的競爭者會減少,近幾年進來的機會主義者會開始退出,真正有核心技術和成本控制優勢的企業會逐漸“脫穎而出”,原來的頭部企業并非都是安全的,大潮退卻的過程中,行業會進入第二次深度大洗牌,真正適應市場和迎合政策的企業會拿到新賽場的入場券,大量的企業會退出,這是市場的規律,但是仍會有大量企業進入,但后期進入的將會不一樣,后期進入的是將是像迪瑪馳、碧桂園、徐工有濃厚背景雄厚資本的大佬,極有可能跨界者會成為洗牌者。
三、面向未知的新世界,什么才是在拖拉機行業勝出的法則?
企業每一天都是為生存而戰,理清政策和看清競爭環境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但只有這些還不行,在拖拉機行業勝出還有更高的要求,能在這一輪新的淘汰賽中獲得新賽場參賽資格的拖拉機品牌還需要有更多的看家本領。
1、核心部件自制能力是堅持到最后的關鍵
現在社會,沒有人是孤島,也沒有一定企業可以關起門來搞生產,所以企業通過外協的形式得到部分零配件是非常正常的,按科斯的觀點,企業內部的制造成本高于外部交易成本,從外部采購配件就是經濟的,也是明智的,大量部件外協,可以有效的減少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可以有效的縮短新產品開發的時間,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創業的風險,但是外協的模式的負產品就是技術溢出和隨之而來同質化的痛苦。
企業必須清楚什么東西要外包,什么東西必須自制!筆者認為避免或降低同質化競爭強度的最佳的辦法就是提高企業的自制能力,針對拖拉機,則主要是發動機、變速箱、車橋、控制系統四大件或四大總成的自制能力,另外如果轉向器、變速器、提升器等小總成或半總成能夠自制也是能有效減少同質化競爭。
從全球范圍內看,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克拉斯、愛科、久保田,以及國產品牌一拖東方紅、東風農機等國際國內頭部品牌,發動機、前橋、傳動系底盤等核心部件基本上都是內部自制的。
如一拖擁用國內最完整的大中型拖拉機“內部黃金供應鏈”——東方紅柴油機、采埃孚一拖車橋、東方紅變速箱、一拖眾成轉向器等,一拖相對封閉的內部供應體系,有效的阻止了追隨著和模仿者,所以在國內203家拖拉機品牌中,模仿一拖產品的不到20家,而剩下的全部是模仿雷沃和寧波奔野的,而問題就出于雷沃和奔野的供應鏈是外協的。
能在本輪淘汰賽中勝出的企業不一定是自制率最高的企業,但是完全沒有自制率的企業絕對進不了新賽場,更別提走出國外走向國際賽道了。
2、本輪的洗牌將是技術洗牌
上一輪的競爭,比拼的是機會能力和利用補貼政策的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但是隨著政策的優化、機會減少和成本空間壓縮,小企業的成本優勢將會很快失去,國內拖拉機行業必將迎來技術洗牌的時代和技術立身的時代。
可以預見的技術手段:一是排放標準升級,也就是國四的實施,不管國四是明年或后年實施,這一天總會到來,國四實施的第一年,將是大量的小品牌退出的元年。
二是傳動技術的升級,動力換向、動力換擋、CVT無極變速真正的批量化、產業化之后,制造成本將快速降低,自動擋替代手動擋會快速完成,大量的沒有技術儲備和新產品開發能力的小品牌會退出,技術的洗牌是“降維打擊”,用高維打低維,低維沒有還手之力。
三是信息化手段助推拖拉機整機技術升級。以自動控制、輔助駕駛、無人駕駛結合動力換擋、CVT無級變速技術,拖拉機不再是硬件的比拼,而是信息化技術、軟件控制系統和智能化技術的比拼,這是系統的工程和體系化的能力,不是小企業三五個人地攤式的生產方式能解決的,這是更高維度的技術洗牌,只有有雄厚實力的頭部企業和掌握智能化技術的企業才能完成,這種企業極有可能是豐疆智能等跨界的高科技企業。
3、有資本支持的企業勝出的可能性最大
中國幾千家農機企業的產值還比不上美國約翰迪爾一家,背后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國企業資本力量缺失。
國內很多傳統行業的洗牌,靠行業自身和行業內現有的企業是沒有力量完成的,資本可以助力傳統行業洗牌,大資本可以徹底的顛覆或改造傳統行業。
目前國內農機行業只有三五家上市公司,如果剔除植保無人飛機和農機自動導航行業的話,真正有志于在農機行業深耕的傳統農機領域上市公司只有一拖股份、山東弘宇,所以整體看農機行業的資本力量非常薄弱,一拖股份主業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等品類競爭力正在打造之中,無法完成聯合收獲機、插秧機等行業洗牌,山東弘宇只是個以液壓提升器為主的零部件企業,無心也無力發動行業洗牌,目前靠行業內兩家上市公司是無法完成行業整合。
所以有志于進入下一輪的競賽,且想成為行業最終的勝出者,就要主動向資本靠齊,或尋求資本的支持,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愛科、久保田、克拉斯等國際大品牌,無一不是在關鍵的洗牌環節借助資本力量勝出。
4、國內拖拉機洗牌只能由國產品牌完成
除了借助資本的外力,國內拖拉機行業的洗牌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全球層面有超強競爭力的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愛科、久保田等跨國大佬。
但筆者可以肯定的說,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一方面是政策不允許,中國的飯碗要裝中國人自己的糧食,中國的糧食也得主要由中國的農機來種,“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機化”,中國的農機化也應該是中國農機的農機化;另一方面跨國公司要么是有心無力,要么是無心也無力,因為中國農機市場需求呈現多元化、多層次、非均衡、不成熟等特殊的特征,出身于規模化農業,長期在于成熟經營的跨國公司難以適應國內市場,隨著國產品牌的快速成長,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在弱化,所以根本談不上在中國市場上把數千家企業洗牌出局。